日本據臺半世紀,比武力鎮壓更可怕的是奴化四鏡頭360度行車紀錄器教育

全文3372字|閱讀共需6分鐘從1945年臺灣光復到上世紀60年代,在日本聚集瞭大量 臺獨 組織和 臺獨 分子,他們中絕大部分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培養的忠


全文3372字|閱讀共需6分鐘

從1945年臺灣光復到上世紀60年代,在日本聚集瞭大量 臺獨 組織和 臺獨 分子,他們中絕大部分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培養的忠實為日本效勞的 皇民 ,有著極深的 日本情結 。這一時期的 臺獨 活動也都是以日本為大本營展開進行的。時到今日,日本仍為 臺獨 分子活躍之地,有人甚至認為,親日的 臺獨 分子比親美的 臺獨 分子還要多,而這種親日情結的根源在於日本殖民奴化教育。

1895年,日本通過脅迫中國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而占領瞭臺灣。臺灣的占有,使當時急於對外通過和歐美列強修訂不平等條約以獲得國傢的獨立和主權、對內通過制訂憲法以保障國民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的明治政府,面臨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即如何認識臺灣的地位,如何處理與臺灣的關系。

顯然,日本以往對外關系的原則對臺灣是不適用瞭,因為臺灣已不屬於 國外 而屬於 日本的一部分 。臺灣第一任總督田健治郎認為: 臺灣乃帝國領土的一部分,當然應屬於帝國憲法統治之版圖。 因此,臺灣的統治方針應以此精神為出發點,作為各項施政建設的依據。我們應教臺灣民眾,使其成為純粹的帝國國民,並涵養對朝廷盡忠、對國傢盡義務的觀念。

為永久控制臺灣,把臺灣人 同化 為日本的 忠臣良民 ,日本將教育作為殖民統治的重要手段,實行瞭一系列駭人聽聞的奴化教育。

學校教育:制造日本 臣民 的場所一

首先,日本註重從法律、制度上完善殖民教育體系。1919年1月臺灣總督府發佈瞭《臺灣教育令》,以法規的形式規定瞭臺灣教育的宗旨、辦學方針、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明確提出臺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帝國忠良國民,養成臺灣人 舊本帝國之德性 。

《教育救語》是日本在臺灣各級學校的教育總的指導思想,臺灣的中小學學校學生都要學習《教育救語》,體會 皇恩浩蕩 ,以具備帝國臣民應具有的品性, 我國體具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優點,體會並加以永遠保持,是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 。為此,臺灣學校要按照《教育救語》的精神設立專門放置 救語 和天皇、皇後 禦照 的 奉安殿 、 奉安所 或 奉安室 ,學校師生在早晚要向 奉安殿(所、室) 奉拜,在日本的三大節要舉行儀式,升日本國旗、唱日本國歌,臺灣中小學校設立的 修身課 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 忠君愛國 思想灌輸。日本要求臺灣國民學校學生每天在上課之前,要背誦 我們為大日本帝國之臣民,誠心感謝 之類的語錄。

在教育體制上,著手建立奴化教育體制。1919年殖民當局出臺所謂 內地延長主義 ,又稱 同化主義 。為防止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從中等教育開始,就限制中國學生所學專業;高等教育基本上由日本人獨占,而且除瞭醫學專門學校及臺南高等商業學校外,其他一切高等學校都在日本國內舉行考試。

在教育對象上,實行差別教育。在日本據臺30年後的1928年,全臺中學在校學生共4646人,其中臺灣本地學生僅1908人,占全部學生人數的41.1%,在臺日本人卻多達2738人,占全部學生人數的58.9%。而在1928年時,在臺日本人僅占全臺人口總數的4.8%。換言之,4.8%的在臺日本人卻享有58.9%的臺灣中學教育資源。此種教育上的歧視,直至日據末期亦然,在日本據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1944年,臺灣本地學生占中學校在校學生總數的比例亦僅47.7%,在臺日本學生比例卻高達52%。當時在臺日本人僅占臺灣當時人口總數的6%。

在教育內容上,以傳播殖民主義文化為主,有關中國的歷史、思想、文化均在被排擠之列,以從根上切除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並且,日本將日語教育視為同化的根本。日本占領臺灣之初就通過 舊語傳習所 等機構讓臺灣人瞭解日本語來增加 舊本人精神血液 。無論在什麼學校,都把日語當作基本語言。

日軍竟用這張照片宣揚征服者 德化 ,隻能淪為歷史的笑柄

社會教育: 皇民 的同化地二

日本註重通過各種途徑在臺灣社會普及日本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以徹底 同化 臺灣人民,向民眾灌輸日本精神。

在宗教管理上,為瞭讓天皇制國傢觀念深人到臺灣民眾心中,日本一方面排斥打壓臺灣原有的宗教,另一方面把日本的 國教 神道教搬到臺灣,讓臺灣人民信仰 天照大神 。據統計,日本統治臺灣50年間,共在臺灣建立瞭68座神社,甚至還將神宮大麻分配到臺灣的傢庭,要求臺灣人在傢裡供奉神宮大麻,全臺約有70%以上的傢庭供奉著神功大麻。1943年,殖民者在臺灣推行所謂以 一街一莊一社 建造神社的運動,下令將中國寺廟改建成日式殿宇,規定所有臺灣人每月一日去參拜。

在社會教育方面,日本強制臺灣人改變多年的生活習慣,要求生活習俗日本化,讓臺灣民眾在不知不覺中體會日本人的心境,感受 皇民 意識。為此,日本統治當局做瞭許多強制性規定,如:禁止臺灣人穿中式服裝;每個傢庭要使用日式風(澡盆);睡日式榻榻米(床墊);吃日式料理;強制臺灣民眾按照日本習俗搞婚喪嫁娶;禁止臺灣民眾過中國傳統的新春佳節,按日本風俗過新歷年等。

日式榻榻米

30年代初,日本在臺灣三鏡頭行車紀錄器推薦開展瞭 社區教化運動 ,在市、街、莊建立 社區教化 團體,這些團體通過放映皇民化題材電影、演出戲劇、出版《皇民化讀本》等方式,教育臺灣人要振奮 國民精神 ,培養 國傢觀念 。

皇民化運動: 成為皇民的最後一環 三

1937年,為配合全面侵華戰爭,日本派駐臺灣總多鏡頭行車紀錄器影片督小林躋造悍然宣佈在臺灣實施 皇民化 運動,妄圖從精神上徹底消滅臺灣人的中華文化意識,使臺灣人成為徹底效忠日本天皇的 臣民 。

皇民化運動(1937-1949年)

基於此,日本在臺灣設立 國語傢庭 ,來進一步誘惑臺灣人學日語。他們將學日文、講日語的臺灣人稱為 皇民 ,準許他們就業和升遷等;把經常使用日語的傢庭稱為 國語傢庭 ,頒佈獎懲條例,給所謂 國語傢庭 在升學、就業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給等方面以 優待 等。總督府規定 對不學日語的人要罰款,對不講日語的公務人員要撤職,在火車站不給不講日語的人售票 等。

學校亦成為主要的實施地。1955年,十六歲的臺灣姑娘陳寶桂在回憶時說:

十年前,我剛上 國民學校 (小學)的時候,日本正在積極推行 皇民化運動 。為瞭讓臺灣完全日化,學校絕對禁止學生講臺灣話。

有一天,先生對孩子們說: 從此以後,講臺灣話的學生要罰站! 說完話後,大傢就開始一面打掃教室,一面嘰哩咕嚕地說著日本話。忽然間,我在桌子下發現一個五毛錢的銅幣,當時情不自禁地用臺灣話喊著: 哎呀!這兒有五毛錢! 我立刻感覺到糟瞭,用力地把自己的嘴巴打瞭一下。但是,討好的同學迅速去報告老師。於是,先生罰我站在走廊下。

放學後,同學們都回傢瞭。偌大的校舍,隻有我這個剛剛六歲的孩子在看守著。夕陽漸漸下山瞭,教室裡的桌椅慢慢地由灰暗變成漆黑一團。四周像死一樣的靜寂,我幼小的心裡充滿瞭恐怖;我渾身冷汗直流,眼淚簌簌地淌著。等到母親打著電筒來接我的時候,我一頭埋在她的懷裡,放聲地哭個不停。

在推廣日語的同時,日本註重消除漢文化在臺灣的印記。1937年1月,日本廢止瞭日本人在臺灣經營的三傢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和《臺南新報》的漢文版;同年6月取消所有漢文報紙。

在 皇民化運動 中,學校教育進一步畸形化。在初等學校,日本要求臺灣兒童尊敬和感謝日本軍人,為將來成為軍人做準備;中學校則縮短修業年限,加強 皇民修煉 。大學教育中,為培養為日本殖民統治服務的高級人才,避免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而接受民主主義思想影響,1928年日本在臺灣成立瞭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大除設立文理醫農工等專業外,還特別設立瞭熱帶醫學、南方人文研究南方資源研究等專門的研究機構,目的是為日本 南進 服務。

除此之外,日本還在臺灣實行征兵制度,把大量的臺灣青年驅趕到中國大陸或者東南亞各地的戰場上,這些臺灣籍士兵,日本是將他們作為 皇軍 的一部分看待,戰死者被作為 英靈 供奉在靖國神社。

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皇民化運動 的推行,使臺灣同胞十分珍視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世代相傳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受到嚴重破壞,極大地侵害瞭臺灣同胞的身心。正是在他們中間最早滋生出 臺獨 濁流,在臺灣光復以後直至今日,對臺灣島內政治、社會和兩岸關系都產生瞭十分不利的影響。

但同時也使臺灣同胞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更加廣泛深入。正如一位臺灣同胞所言: 我們堅持我們漢傢兒女的傳統,不會忘記祖國,也永遠不會丟棄民族文化,不被日本人同化而成為日本皇民,乃是我們不可否認的原則,在日本人的淫威之下,總能像蘇武牧羊在北海,一定能克服許多艱難,團結保持中華的氣節。
arrow
arrow

    txl634m0a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